戒色,就上戒网!

从中医脉诊辨治精神萎靡病例3则

从中医脉诊辨治精神萎靡病例3则

《灵枢·本神》曰:“心藏脉,脉舍神。”表明脉既为血之府,也为神之舍。通过切脉不仅可以了解机体脏腑气血盛衰情况,也可以了解其精神状态的变化。精神萎靡状态是一种轻度失神的状态,患者表现为精神不振、意志消沉、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、反应迟钝、表情淡漠、少言寡笑等症状。笔者以脉诊为辨证依据,对3则病案进行分析,以期为临床辨治精神萎靡状态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。

 1 气阴两虚证

案例1:患者,女,32岁,2010年5月7日就诊。近半年,患者因工作压力大,开始出现易疲劳,精神不振,对事物缺乏兴趣,晨起眼睑肿胀,腰酸腿乏,形体消瘦,口干燥,夜寐不安,纳可,溲短便结,大便1~2日一行,舌干红,苔薄黄,双寸脉浮、热,右关脉虚、细、紧、枯。辨证为气阴两虚,治以健脾益胃、养阴清热。方以沙参麦冬汤加减:沙参30 g,麦冬30 g,玉竹20 g,天花粉12 g,茯苓30 g,白术15 g,白芍30 g,防风15 g,桑白皮20 g,白扁豆30 g,佩兰12 g,仙鹤草12 g,甘草9 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患者服7剂后,症状消失。

按: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篇》有“独寒者病,独热者病”,意指单部脉较其他脉位出现温度的变化,其脉“热”表明相应脏腑或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增加。本案患者双寸脉“浮”、“热”为郁结化热,热从上发;右关脉“细”、“弱”为思虑过度,损伤心脾,脾虚运化水谷精微、化生气血的功能障碍,血脉不充之象,神失所养,正如《脉如》所谓“平人忧思过度脉细弱”;《不居集·心经虚分阴阳》说:“心经使心费神,曲运神机,心血必耗,心气必亏……如脉微弱不数,涩弱少神。”其中,“紧”为过度关注,形成的血管壁张力的增高,使血管壁扩张受限所致。“枯”反映了脉内容物量的变化,主要取决定于机体津液的多少,患者右关脉枯为脾胃阴液不足之象。本案患者因工作压力大,长期思虑过度所致脾胃气阴两虚,故感乏力、精神不振;脾虚不能运化水湿,故晨起眼睑肿胀、腰酸腿乏;阴虚内热故出现形体消瘦、口干燥等症状。予以沙参麦冬汤健脾益胃、清热养阴,症状消失。

2 上寒下热、气血失调证

案例2:患者,男,41岁,因“精神萎靡、乏力10余年”于2011年1月18日就诊。患者既往有手淫史,后逐渐出现精神萎靡,乏力,心情抑郁不舒,头昏沉,偶头痛,曾被诊断为“抑郁症”,服用抗精神病药物(具体不详),效不佳。现精神不振,乏力,焦虑偶头胀痛、时发紧,耳鸣如蝉,视物模糊,劳累后吐酸水,口苦,两胁部胀闷,眠差,偶早醒、难以再次入睡,腰酸腿乏,劳累后纳差,大便稍干,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弱、涩、下、进少退多、寸寒尺热、寸细尺粗。辨证为上寒下热、气血失调,治以寒热并治,攻补兼施。方以乌梅丸加减:乌梅12 g,桂枝12 g,细辛3 g,黄柏12 g,黄连12 g,当归15 g,人参(另煎)12 g,干姜9 g,山茱萸20 g,黄精20 g,白芍30 g,何首乌15 g,枸杞子15 g,五加皮20 g,木香9 g,葛根30 g,升麻12 g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连服14剂后症状缓解。

按:本案患者脉“弱”、“涩”为气血不足,运行迟滞,鼓动无力之象,与患者长期手淫有关,《不居集·肾经虚分阴阳》曰:“肾与三焦虚者,多因房劳不节,淫欲过度,梦遗滑精,白淫淋带,冲任闭绝而不调,腰膝酸软而乏力,阳虚阴萎而不振,此本经气血虚乏之症,六脉涩弱、弦涩少神。”脉“下”是指脉位下移超出尺部,古人亦称为“覆脉”,“覆脉”主邪气下溜;脉“进、退”是指血液从尺至寸和从寸至尺振荡式行进的态势,“进少退多”、“寸寒尺热”、“寸细尺粗”皆常与覆脉相伴,表示机体上下阴阳平衡被破坏,出现气机升降失常,气机沉陷在下,下热故出现大便稍干、腰酸腿乏等下部的症状;有降无升则必然上虚,因上部阳气的相对不足,故患者出现头胀痛且时发紧、耳鸣如蝉、视物模糊等症状;手淫过度,伤及肾元,真精不足,阴阳俱亏,则阴精无力支持阳的活动,阳气无力归纳入阴,故精神萎靡和不寐同时出现;手淫过度,真精不足,神用不及,故出现精神萎靡、乏力、心情抑郁不舒等症状。乌梅丸系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主治蛔厥和久痢方。其方酸辛苦并用,攻补兼施,可以广泛应用于寒热夹杂、虚实并见之证,本案方证相符,故患者服之症状缓解。

  3 气滞痰阻证

案例3:患者,女,65岁,2011年1月18日就诊。3年来,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,眠浅易醒,多梦,醒后难再入睡,需服“安定”方可入睡3~5 h,近2年来自感乏力,精神萎靡不振。刻下:胃脘部隐痛,泛酸,恶心胀满,纳差,二便调,舌瘀红,苔薄白,左脉弦、紧、涩、短,右脉滑。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、颈椎腰椎病史5年。辨证属气滞痰阻,治以理气达阳、舒肝健脾。方以四七汤合逍遥散加减:法半夏9 g,茯神30 g,紫苏叶20 g,厚朴15 g,柴胡15 g,白芍30 g,枳壳12 g,防风15 g,远志12 g,前胡12 g,知母15 g,当归15 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患者服7剂后症状缓解,复诊时守方加香附15 g、枇杷叶12 g、牡丹皮20 g、赤芍20 g、白鲜皮15 g。继服14剂后,患者睡眠明显改善,精神好转。

按:本案患者左脉“紧”、“弦”为过度关注脉象,系患者长期失眠,产生思想压力,气机阻滞,则脉血管壁周向扩张不利,出现挺直弦紧之脉象;由于中焦气机运行受碍,郁结于内,气化不利,机体的阳气白天不能出于表,则白昼体倦乏力、精神萎靡不振;夜晚阳气不能归并于阴,则入眠困难和睡眠质量差。“涩”为血行不畅之象;“短则气病”(《灵素节注类编》),其脉“短”为肝郁犯中焦脾胃,气机不畅之象,故出现胃脘部隐痛、纳差;右脉“滑”为津液输布失常,结成痰涎,痰饮中结,故出现中脘痞满、呕逆恶心。方以四七汤行气散结、降逆化痰,逍遥散疏肝解郁、健脾和营,两方合用,痰气兼顾,肝脾并治,故患者症状缓解。

4 结语

上述3则案例表明,精神萎靡状态主要与精神紧张或过度劳累、忧愁不解、思虑过度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,通过脉诊可以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深入探讨,以指导临床治疗,提高临床疗效。

赞(0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戒海网 » 从中医脉诊辨治精神萎靡病例3则

评论 抢沙发

 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
求索网就不撸网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真正科学有效戒色
加戒色老师微信

X